劝穷人借钱鸡娃,培训机构心都黑了

年度鸡娃大剧《小舍得》终于大结局了。

焦虑的田雨岚看得人喘不过气,在现实中,父母们又无可避免地成为田雨岚。但相比中产的田雨岚,钟点工一家的困境更值得关注:女儿米桃的崩溃,可能才是教育的真相。

中产阶级热衷的“鸡娃”活动,背后离不开2-6个钱包的慷慨支援。

田雨岚嫁给了富二代,她给儿子报了三门课外班,但为了加一堂精品数学课,光是给老师通门路送礼,还是拼上了自己大半年工资;另一个女主南俪本身家境优渥,走佛系路线,但是在周围家长的带动下,没有补课的欢欢成绩被迫成绩退步,最后,南俪也花了大价钱把孩子塞进补课班。

那么,无力去托举孩子教育的普通家庭,又能怎么办呢?

被迫进城陷入教育内卷的米桃一家,最是令人心疼。

寒门出贵子的故事,在教育产业化的现下还能继续吗?

电视剧里有惜才的老师,因为怜爱米桃,培训机构的老师给她减免了费用,但现实中呢?

没有心的培训机构只会劝你开通借呗。

是的,前有穷学生付整容贷,穷小子付彩礼贷,而现在,穷爹妈也陷入了“培训贷”、“网课贷”的深渊。

贷款买课,新的获客方法

豆瓣网友“阳sir”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:

在某家线上辅导机构,试听课结束以后,课程销售需要打电话进行续报推荐。这家机构的课程不算贵,一年下来卖2600块钱,但是仍有家长仍然面露难色,说自己手里钱不够2600块。销售听完觉得有点辛酸,就放弃了这一单,但是一位99年的主管知道了以后很不高兴。

主管接过了活,雷厉风行地先告诉家长“孩子教育很重要”、“一天几块钱根本不贵”;同样对方也说钱不够,但是主管显然格局大很多,手把手地一步步教家长开通了花呗、付上了这笔学费,在完成这一单以后对手下的销售们说:

“不会有人拿不出这些钱的,不够就让他们去借。”

虽然不知道“不会有人拿不出这笔钱”的判断从何而来,但是据说主管曾经这样鼓动了农民工家庭、也劝说过留守孩子的父母。

让付不起2600的人去贷款,这种“为了卖课,良心都不要了”的行为,让很多人不禁想多问一句:

他卖的是课,还是焦虑?

网课是教育,还是生意?

听起来,只是“我有一个朋友”的故事,但事实上,这种“钱不够就去网贷”的套路,却是线上教育、甚至教育行业最普通不过的日常话术。

“我们支持X呗分期,减轻您的压力”

“每天只要十块钱,根本不算多”

“您看您孩子多喜欢我们的课,稍微超前消费也是应该的”

几千几万的课程总体看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但是销售已经贴心地将它细分拆解,“每天几块钱”实惠,听上去就像赠品一样具有令人心安的迷惑性。

经过多年实践,现在的k12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。各大网站随处可见“9.9元”、“19.9元”的低价公开课广告,借此吸引大多数有意愿的家长;报了课、付了钱、下好课程APP、留下联系方式以后,家长就会被助教拉进一个大群里。

低价的试听课结束,课程销售的下一步工作,就是被低价课吸引的家长转化成高价课程的用户群体。为了完成kpi,课程销售会不厌其烦地打电话、消息轰炸、反复游说,这时的销售并不是你一次表示“不想考虑”就能拒绝得了的事情,N次拒绝他会N+1联系,一面说着“优惠只剩最后一天”,一面劝着“试听班只剩下孩子一个没有续报了”,一步一步将人引入彀中。

这个时候,如果有家长表示无法支付全款,销售为了业绩也会很贴心地替你出主意,为你想出“开花呗”、“分期付款”的办法,钱可以贷,但课一定要上。

〓 课程销售这个行业里,让付不起学费的人付小额贷,似乎是一件再“理直气壮”不过的事

或许在一线城市的人眼中几千块的课不贵,但99年的主管说得出“这个世界上谁能没2600块”的话,就像晋惠帝问出的“何不食肉糜”一样讽刺冰冷。

有农村家庭至今未安抽水马桶,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坐过飞机,自然,也有很多家庭,就是付不起2600块的学费。

更何况,用贷款报课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,如果互联网有记忆,有人就会想起,那厢蛋壳的住户还没拿到钱,这厢老牌辅导机构“学霸君”又出了大事。

和蛋壳公寓一样,学霸君前期为了招徕客户,鼓动付不起学费的人用第三方贷款的方式先缴纳学费,前脚骗家长“入学办理”、用让家长申请贷款,后脚翻脸不认人、不愿退费。

〓 图源:黑猫投诉

现在,“学霸君”倒闭,仍然有一批家长的贷款悬而未决——今天劝买不起课的家长办贷款的人,丝毫不会去思考,自己会不会走上教育暴雷的老路。

而一旦暴雷,那些毫无抗风险能力的家长们,又该何去何从?

〓 在学霸君报课的家长,至今还要面对一地鸡毛:“课早已经不上了,但学费我还要继续交。”

销售非必需的课程,必须鼓吹焦虑

“在线教育”就像一尊神话里的魔王,很少有人真的懂它,但是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它的掌心。

受疫情影响,线上授课的模式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,也开始越来越紧地攫住了新一代家长的咽喉。

“名师”、“小班”、“和大城市享受同等教育资源”的字眼扎得人眼睛生疼,所以一些人即使不想或者不能支付相对高价的课程,仍然会坚持跟一把风,不让孩子“落于大潮”之后。

“我给孩子买这个课,其实是没指望他学到什么东西的。”北京的王女士孩子在学龄前,和很多家长一样,她也给孩子报了某学前在线教育机构的两门课。

她最大的感受是“上课就像玩一样”,屏幕上的动画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,上语文课时候,孩子可以一边看动画学诗词、学汉字、学传统文化;一节课下来,孩子说自己很喜欢。

和我们经历过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,这种配合上画面与声光电,借用现代手段将娱乐和学习结合在一起课程肯定更有趣,幼年期的孩子接受程度会更高,也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。

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这种软性的付费教育课程并非是不可或缺的。

2600块固然可以买到经过名师设计、符合幼儿心理、五颜六色的专业学前课程,但对于预算不足的家庭也可以有“平价替代”

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做的那样,买一本好的故事书、成语书,爸妈坐在孩子面前手把手地讲故事给他们听、让他们学,未必效果会差到哪里去。

毕竟纵观全行业,根据一项研究显示,在参与在线教育家长的反馈中,相对应的“培养思维模式”、“提高学习兴趣”是最大的优点,“学习效果不佳”一直是在线课程的软肋。

“不是完全没用,但肯定不会立竿见影”,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,所以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,父母与其努力勒紧裤腰带超前消费,不如做一次孩子真正的好老师。

更何况,很多时候的销售吹上天的课程安排,和实际情况相比也有“买家秀”与“卖家秀”的差距。

某学前教育的英语号称“两三岁让孩子追上同年龄段的母语者”,课程销售老师言必称“报课让孩子磨耳朵”、“培养英语环境”,实际上一节课只有15分钟,每周也只有五天课程——这个学习时间下,赶英超美的口号,最后大多只能流于口号。

而所谓“一对一老师”的课程评价,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的模板,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意见,更看不出来用心;当初说“会一直陪着你的”班主任,可能半年时间就能换掉三四个。

甚至有人已经发现,机构所谓的“名师教学”根本无从考证。甚至有一位老太太,在这个机广告里还号称“教了一辈子数学”,下一个广告摇身一变,成为了“40年英语老师”。

而在销售过程中,为了使家长感受到紧迫感,每个群里都会有“托儿”出没,平时在群里默默无闻一言不发,在报名的时候忽然涌上来迅速支付报名、大夸特夸——但是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其中往往暗藏猫腻。

而一旦处于教育军备竞赛的环境中,周围的气氛常常会令人迷了心智。

一些家长即使知道未必负担得起,在同辈压力和销售的劝说下,仍然会做一些“咬咬牙”的决定。为人父母,一定想尽力给孩子尽己所能提供最优质的资源,自己已经落后了、一定要拼命让孩子先走一步。

“为了孩子的学习而贷款”,这听起来是一个最正确不过的理由,甚至说出来有些令人感动:为了现在的孩子,透支未来的自己,这是何等破釜沉舟的母爱父爱?

《小舍得》的原著里,米桃最后得了抑郁症,不得不回到乡下。原本开朗又努力的米桃,自从爸妈给她报了两万块的课外班,便开始郁郁寡欢。

尤其是爸妈还总会跟她念叨,“咱们家跳出农门,可就指靠你了。”

这份沉重的爱给了米桃太多负担,反而过早地“陨落”了。

其实,孩子最需要的,只是能够在情绪失衡时,和他适时沟通的父母。

“鸡娃”风潮下,越来越焦虑的父母

或许有人已经发现了,教育减负以后,小学生那些课内减掉的课,又在课外补了回来——而且由免费变成了付费。

很多不小心泄露自己手机号的家长,每天都要面对着无穷无尽打电话的课外班老师催促:

两岁不学英语,就会错过敏感期;

四岁没学编程,思维跟不上落后一辈子;

不会用五感法写作文,表达能力欠缺影响一生运势。

最极致的销售话术是这样的,“如果你的孩子从出生第三天开始参与早教,就已经比别人家落后了两天”。

教育焦虑像一个越来越胀的气球,一点点被家长、商家、围观者吹了起来。周围孩子都在外面补课时候,不补课就相当于逃课;当第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超前学到了拼音,那就会有孩子背出九九乘法表。

一旦赛道上大多数人开始飞奔,那所有的匀速前进就相当于急速后退。所有有条件的人,都在是除浑身解数疯狂“鸡娃”,孩子要上的课越来越多,超前抢跑越来越快。

有这样一个不算新的笑话。有网友问四岁孩子掌握1500个英语单词够不够用,有回答说,“在美国够用了,但是在海淀肯定不够。”

还有网友分享自己经历:自己在北极科考,看到小镇上有一群中国孩子,一打听发现是北京某小学的毕业旅行。

听起来简直令人害怕,连中国教育资源超一线的海淀娃、朝阳娃都以身作则地开始内卷了,没有伞的孩子不努力奔跑,难道等着排头兵反向推进吗?

在这样整体焦虑的大环境下,和孩子落后相比,没钱其实是最不值一提的问题。

其他人只需要说一句“这个2600的课孩子的同学都报了”,别说让买不起课的家长开通花呗,哪怕是卖血卖命,这个课外班也“不得不上”。

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卷法,超一线中产也有超一线中产的卷法。买得起2600块网课的人,买得起几万块的精品班一对一吗?有心力培养孩子马术、围棋、管风琴吗?能多换一套学区房吗?

所有父母都想培养“出类拔萃”的孩子,所以需要盲目追赶,就像在音乐厅里,当第一个人站了起来,意味着所有人都必须站着听完整场音乐会。

在这个“为了孩子”的活动中,上台的是焦虑的父母,表演的是商业机构,真正作为主角的孩子,反而没有人关心他们在想什么。

一切的努力看起来极尽折腾之能事,结果呢?

别人口里的“牛娃”被妈妈到精神状态失常,热爱文艺的小公主补课补到离家出走,所有人全线崩溃,在这场无止境的教育军备战争中,没有一个人真正得偿所愿。

事实上,一味的补课加课只是途径,它不能解决教育焦虑的本质,而是给了家长只需要做“投资”这一个动作就不用继续费心、只要花钱孩子就能出人头地、自己就能缓解焦虑的错觉。

而那些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,在家人的要求下,被迫面无表情背出圆周率的孩子,有人愿意听听他们的心声吗?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